接下来,思源考试网将带你认识并了解考研今日放榜,希望可以给你带来一些启示。

考研落榜了怎么办?

考研落榜了怎么办?

考研初试即将放榜,大家过去一年的努力马上就会出结果,不知道各位研友准备好了吗?是否能接受你们查看到的结果呢。

放榜前大家一定要做好查分数的准备,用电脑还是手机查询成绩,用哪个网站或app,不要临时再准备,搞得一片兵荒马乱。我建议大家可以直接使用手机百度app搜索【研招网】查询成绩,比较方便快捷,而且好操作。

不管是什么考试我都会衷心的祝愿大家能够心想事成,但从小到大考试就是这样,几家欢喜几家愁。但我希望那些“差一点”的同学们,不要那么快的去否定自己,而是应该快速转换思维,去谋求另外的上岸之道——调剂。

一、什么是考研调剂

考研调剂,就是指再给你(一志愿没上岸)读研的机会,允许达到一定成绩标准(过国家线)的学生,参加其他院校(非第一志愿)的复试。

二.调剂适用条件

人们对调剂的认识大部分时间是错误的。不是因为进入志愿大学的可能性不高,所以需要调剂。每个省份在批改试卷的严谨程度不同。众所周知,北上广的试卷更为严格,分数往往低于福建、黑龙江、吉林等地。一些学生的成绩比预期的要高,所以他们也可以尝试转到其他质量更高、比自己喜欢的学校更理想的学校。

适用条件:

1、符合调入专业的报考条件

2、初试成绩符合第一志愿报考专业在调入地区的全国初试成绩基本要求。(国家线)

3、调入专业与第一志愿报考专业相同或相近,应在同一学科门类范围内。(不允许跨学科调剂)

三.调剂流程

1、考生凭网报时注册的用户名和密码登录“研招网”的网上调剂系统。

2、登录研招网,查询接收调剂单位计划余额信息(注:要关注接收条件,比如初试成绩、英语成绩或者一志愿院校或者本科院校要求。)

3、填报调剂志愿。每个人有三个平行志愿,每个志愿锁定时间不超过36小时,一些院校在调剂条件中会明确志愿锁定时间,一般来说超过 36小时未确认复试,基本没有希望。

4、考生需要及时登录调剂系统,查看志愿状态和招生单位的复试通知。如果收到复试通知,请考生按照招生单位的调剂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并通过调剂系统回复是否同意参加复试。如果参与复试后未录取,此类考生仍可继续填报调剂志愿。

注意事项:坚持同一大类专业调剂优先。

四、调剂复试

总体来说,调剂的复试和一志愿的复试没什么不同,调剂的复试一般准备时间比较短,在这较短的时间内,专业课方面会显得没那么重要,为了复试证明材料四处奔走反倒成为了重头戏,所以在调剂系统开放后,心态和复试技巧才是调剂成功的关键

1.心态:一定要放宽心,以平常心对待面对初试分数。

得知结果不如人意后焦虑的用处并不大,与其花时间和金钱去听那些不一定对自己有用的分析和课程,不如将心思花到复试上,将时间更多用在准备一志愿的复试复习与模拟中。

复试时一定要自信复试不同于初试,他不再是单纯的考量你的知识储备,而是将应变能力以及知识考察相结合。所以拿到考题第一时间不能慌张,一定要相信所出考题肯定是看到过的、背过的东西,有时老师可能并不是想刁难你,而是研究生与本科不同,你对该问题所想的并不全面或者没有老师想听到的理论深度,所以老师问出的问题只是你有待深入研究的,这个时候应当虚心接受,并且要全程保持微笑。

2.复试技巧

复试跟初试是不一样的,初试考的只是在短时间内谁的知识储备更丰富,而复试则主要考察你的应变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你展现给老师的形象一定要是正面的积极的有学术潜力的学生,看起来很自信,不会被科研压力或者任务打败。

最后,还是心态问题,很多同学在这期间都会迷茫和焦虑,不清楚自己该做什么,该怎么做,其实这都很正常。越是焦虑迷茫的时候越要保证自己在专业知识上要稳住,反复修炼、精进自己才是你该做的的事情,一个人并不是得到了某样东西才成为了更好的人,而是成为了更好的人之后才得到了你想要的结果。所以,在最终结果未出来之前不要陷入焦虑和迷茫,一年前大家都能够孤注一掷、破釜沉舟,现在的你们应当愈战愈勇,你离上岸其实只差一步,希望大家能够相信自己,现在的迷茫与焦虑都只是成功路上的升级任务,不要被眼前的迷雾困住,调剂靠的不只是运气,还有你自身的努力,我一直坚信,努力的人会得到他想要的一切,当你迫切地想达成一个愿望时,全世界都会成为你的助力。

考研初试成绩公布后,一定要联系导师吗?

晓丽是武汉某211高校今年的本科应届毕业生,刚刚放榜的考研初试,她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原本准备收集资料准备复试的她,被一同参加考研的室友力劝抓紧联系导师,室友还说这是每个考研生在初试成绩公布后必做的事,尤其是报考985名校,更需要复试前在导师那里“挂上号”。

那么问题来了,考研初试成绩公布后,联系导师真的必不可少吗?接下来,就这一考研生普遍关注的问题进行简要答疑!

考研联系导师非规定动作

可以肯定地回答,考研成功与否与联系导师没有必然关系。换句话说,联系导师并非规定动作,只不过是部分人追求心理安慰,或者为提高上岸概率的一种努力方向罢了。

不信?你可以问问身边考研成功的学长学姐,他们中一定有相当比例的人,考研过程中没有联系过导师。

什么样的人适合联系导师?

众所周知,考研初试成绩公布后,其实对能否入围复试是未知的,毕竟国家线(校线)还没有出炉。如果此时费尽心思地去联系导师,到头来发现成绩不够复试线,岂不是白忙活一场。

所以,从理论上讲,那些初试成绩明显高于往年目标学校复试线的考生,才比较适合主动去联系导师。

至于该如何去联系导师,其实大可不必费尽周章,一封介绍自己优势、表达想在门下读研的自荐信足矣,目的也是为了能给导师留下一定印象。即便是有机会见面,导师往往也是寒暄鼓励之辞,几乎不会有任何表态性承诺。

知晓初试成绩后该做些什么?

考生们在知道自己的初试成绩后,与其操心对考研成功影响不大联系导师,不如把时间精心花在“刀刃”上,具体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发力方向:

1.关注历年国家线,如果发现自己的初试成绩与往年复试线相距甚远,那么果断放弃读研的念想,赶紧制作完善个人简历,抓住春季招聘的大好时机,争取在毕业前谋得一份不错的工作。

2.如果自己的初试成绩与往年复试线相当,那么在了解目标学校复试流程、考察内容的同时,需要重点关注调剂信息,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高校,可能会获的一个调剂上岸的机会。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如果一门心思想读研,对学校要求不高,调剂这条路不失为好的选择,至少比“二战”要强得多。

3.如果自己的初试成绩明显可以进入复试,那么抓紧进入复试备考节奏即可。具体可以多向过来人取经,广泛获取复试经验。与此同时,准备好个人中英文自我介绍,多训练英语口语和听力。

一言以蔽之,考研初试成绩公布后,与其去钻营如何联系导师、建立好感,不如扎扎实实地按照复试要求做好复习备考,相信每一位研究生导师都希望自己所带的学生是有真才实学的!

小伙伴们,对于不少人考研联系导师的做法,你怎么看呢?欢迎留言交流分享!

2022年考研成绩放榜,400分考生“扎堆”出现,分数线会因此上调吗?

分数线很可能会因此上调。

2022年考研成绩放榜,400分考生“扎堆”出现,分数线会因此上调吗?

都说2022年考研的考题很难,但是高分考生那么多,有些普通考生有点害怕,才真正体会到考研竞争有多激烈。看到这么多考生,很多人猜测今年国家线可能会涨。其实这种猜测不无道理。根据考研“大小年”规律,今年确实有可能提高国家线。高考有“大小年”,考研也是如此。如果上一年报考人数少,考题不难,国家线会下降。相反,如果上一年的考题简单,下一年的考题难度可能会增加,国家线也会变高。但这只是大家的猜测,只是基于往年考试的推断。国家线最后会不会涨还是个未知数,具体情况以官方通知为准。今年考生人数众多,高分考生“扎堆”可能是一种错觉。无论是高考还是考研,大家总是愿意关注高分考生。

要考虑好自己的未来

从考研通过率来看,考研考上的只是一小部分人的运气。考不上是大概率事件,考不上很正常。所以,不是你不够优秀,而是这本身就是一个筛选游戏,游戏规则在那里,永远不会有人通过考核。学会放下自己,要学会和自己握手言和。调整好心态后,你需要做一个决定,是明年再战,还是放弃考研选择工作。我觉得这个可以结合自己的考研意愿来考虑,但同时也需要看客观情况。

面对未来的人生决定,还是需要客观看待。

如果你今年的差分低于50分,而且你自己考研的意愿非常强烈,那么你可以考虑再深造一年。但是如果分数差超过50分,那么我劝你用应届毕业生的身份去找工作。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考研将有300万人落榜”引发热议,导致考研难的因素有哪些?

“考研”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在我个人看来,导致“考研难”的因素,在于“僧多粥少”。即考研参考人员众多,可高校录取研究生比例并没有随之提升,强大竞争压力,也就出现了“考研难”局面。

2022年研究生考试,报名人数多达400余万,而各大高校录取研究生人数,却只有100多万。参考人数和录取比例,就意味着将会有300余万人落榜。

成绩放榜时候,犹如高考成绩发布一样,总会出现几家欢喜几家愁情况。考研热慢慢演变成了考研难,这份困难根源,在于考研人数逐年递增。

一、报考人数多,竞争压力陡升

研究生学历人人羡慕,在很多大学生眼中,只有不断努力学习,才能够改变人生命运,走向辉煌的明天。加上择业难影响,使得人们一路学习,向着研究生进发。

随着大学毕业生呢人数增加,每年报考研究生人数,也在不断增加。这样一个情况下,研究生录取竞争压力,也在逐年递增。这样一个情况下,自然也就会给人们留下,研究生难考印象。

二、试题难度也在不断增加

研究生录取每年有一定比例,如同高考分数划线一样,在规定比例情况下,想要筛掉更多人,只有将录取分数线提高,或者提升试题难度,这样才能够大浪淘沙,留下众多优秀学子。

研究生考试试题难度,也在随着报考人数增加,而不断的变难。很多考生大学知识学习,本就不算扎实,整个复习过程,不仅难全力以赴,还缺乏名师指导同学鼓励。面对考研试题时候,也只留下了“难”这一个感慨和印象。

考研难是趋势也是必然,随着报考人员增加,我想今后考研之路,会更加困难。